《因為尋找,所以看見》
一個人的朝聖之路
更多詳細閱讀&訂購
作者: 謝哲青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01/02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一個靈魂的放遊
踏上千年朝聖之旅
在路上 重新找回遺忘的自己
或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藉口。
有時候,離開,就是唯一的理由。
我聽見,遠方的風聲,呼喚著。
我看見,久違的自己,在路上等我。
————謝哲青
今日(07/16)六六折【博客來】《因為尋找,所以看見》《因為尋找,所以看見——一個人的朝聖之路》是謝哲青首度踏上千年朝聖古道「聖雅各之路」,向未知探尋,所帶出的一部靈魂放遊書寫。與過往不同,哲青這次的文集,除了傳遞他所擅長的人文、歷史與藝術,在這趟古道之旅,也獲得更開闊的人生省思:探索真實、回顧過去、尋求方向,在孤獨中重拾遺忘的自己,前往生命的繁星之地,並且寫下沿途的體悟和感動,是出書以來最坦誠感人的一部療癒之作。
名家一致好評
蔣勳 | 王浩一 | 郭強生 | 郝譽翔 | 吳建恆 | PETER SU ……………… 感動推薦
「即使艱難險阻,因為信仰,總會走出一條路來,是聖雅各的道路,也是哲青要走的道路。」——蔣勳
「每個人,都有一顆不安的心靈必須安撫,一個人的朝聖之路,從有形的到無形的,我們都若有若無地走著,只是大多人都在半途放棄了。」——王浩一
「哲青的旅行有深度,有廣度,更有溫度,讓人讀了以後不禁心頭一暖,而世界從此打開,充滿了美麗的陽光。」 ——郝譽翔
「在朝聖之路上,這段路只會向我們丟問題,那些出發前預備好的題目,一直都找不到解答。後來我發現,一旦問題消失了,也就不需要找答案了!」——吳建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謝哲青
豐富的學養和多領域的涉獵,曾被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報紙專題報導,為華人圈閃亮的藝術、旅行說書人,長期擔任國內各大型藝術文物展策展顧問與代言人。現主持《青春愛讀書》榮獲第51屆電視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著有《鈔寫浪漫》、《星空吟遊》等多本著作,百科全書式的行文風格,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目錄
推薦序01 一個人的旅行,孤獨嗎? 王浩一
推薦序02 說是堅持,但也是挺固執的 吳建恆
前言 寫於出發之前
01 聖雅各——孤獨的開始
02 庇里牛斯——貪婪的疾行者與身體的背叛
03 明天,太陽依舊昇起——海明威的潘普洛納
04 疼痛的宮殿——苦痛的存在意義
05 唐吉軻德與史帝文生——生命中的小毛驢還在不在
06 愛情讓人瘋狂——行過黑色西班牙
07 時間的靈魂——布爾戈斯大教堂的華麗與救贖
08 夏至——已過中點 ,無法回頭的旅程與人生
09 我還是很想她——交換彼此的生命故事
10 路上的陌生人——活著,存在的意義
11 在路上——不安在烈日下雲散湮銷
12 逆光——明天,繼續前進
13 加里西亞——走向最後一道天險
14 繁星之地——遺忘與釋懷,在不斷的行走中
15 大地的盡頭——穿越無法言傳的蒼古
後記 返回之後
序
一個人的旅行,孤獨嗎?
王浩一
每個人,都有一顆不安的心靈必須安撫,一個人的朝聖之路,從有形的到無形的,我們都若有若無地走著,只是大多人都在半途放棄了。
--
如果,僅是坐在客廳沙發握著電視遙控器,隨著Discovery頻道去旅行,他們總好奇「一個人去走走」的「千里流浪」,問道:會孤獨嗎?香港導演林奕華如此定義旅行:「不是一個人去的,不叫旅行,旅行的目的是重新學習如何做一個人,由不怕孤單開始,所以旅行就是修行⋯⋯」職場與家庭之外的第三場所,是「旅行」,這是孤獨練習的好時機。
今年初秋,臉書上,看到有一建築師好友,領著一群年輕建築師到法國進行一場「柯比意」之旅,當他們到了法國東部偏僻的小鎮去看「廊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貼了一張上翹的屋頂,十足拙趣的絕美照片,讓也是熱愛建築的我欽羨不已。文章中,提到有人當場向另一個旅伴求婚⋯⋯這件事,我跟另一位建築師聊過,話題轉入到他當年在奧斯汀研究所上課之際,有一位設計課的老教授,上課中提到他自己年輕時一個人的廊香教堂旅行⋯⋯這位教授的談話讓他印象深刻,我也興緻盎然:
老教授說,之前一個人當背包客,為了就是要到鄉間去看柯比意的廊香教堂。廊香教堂是二十世紀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生平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時也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好的宗教建築之一。許多學建築的人,往往把這座建築當是「聖堂」。
上課中,老教授敘述著年輕的他如何搭著火車再轉搭公車,到達了小鎮已經是晚餐時間,找了一家便宜的旅館,在當地人介紹的餐廳吃晚餐,晚餐時也跟著當地居民聊一聊這座教堂,對他們的影響與生活上的改變。一個人的晚上,喝了好喝的法國紅酒後,就愉快地去睡覺。
隔天早上,天還未亮,獨自一人慢慢往山坡上的教堂走去,一路上感覺與小鎮越來越遠,也同時與教堂越來越近。到達山坡後,第一道清晨陽光也剛剛到來,回頭一看,遠方的小鎮正慢慢醒來。教堂建築就佇立在眼前,他在教堂的周邊觀坐了許久後,才肅然地走入室內。這時,他獨自靜靜感受透進來的光線⋯⋯來自建築窗櫺,來自上帝的力量。
一個人的旅行,可以自在,可以如此精心安排這樣戲劇性的靜美。我想,若不是緩慢的旅行,很難感受到令人難忘的詩意。所以,我是羨慕哲青「一個人的朝聖之路」,同樣身為作者的我,細讀他的文字,總明白獨旅的他,自我對話的靈魂深處裡「理性孤獨」。他恣意地享受這種孤獨時光,如果察覺自己陷入「孤寂」之際,不急,不慌,它像是個旋轉門,哲青總能靈巧地對準方向,一推,就可以輕鬆走出去了。
「突然意識到,我的聖雅各之路已經過了一半,背後的門已經關上,終點仍在陌生的遙遠之外,因為出發太久,我也回不了頭。」哲青像是每個馬拉松選手一樣,總會碰到的「撞牆」時期,往往那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降臨的感覺,甚至會開始懷疑能否堅持到終點。我特別閱讀這一段文字,企圖融入他的感受,這一段⋯⋯除了好奇,我也知道「這一段的糾葛內心戲,最迷人」,如同千年前玄奘隻身走在曠遠無涯的沙漠時,他的「自我對話,與內心的掙扎拔河」最動人。
一個人的旅行,如同哲青這樣的一邊「尋找」一邊「看見」,眼睛掃瞄著所有的異國文化細節,腦海耙梳著所察覺的整體生命意義,頭頂總飄著幾朵「人生哲理」的文字雲,這是敏感作家的優勢,也是讓人羨慕的。法國詩人韓波(Arthur Rimbaud)的有一詩句:「生活是他方」(La vie est ailleurs),是形容長時離家旅行時一種幽微的思想,意思是:有時,我們覺得眼前的人生不完整,總嚮往在他方會有生命的「本真」。所以,一個人的旅行,有時是一種儀式,有時是一種等待,對於哲青則是一種「尋找」。
每個人,都有一顆不安的心靈必須安撫,一個人的朝聖之路,從有形的到無形的,我們都若有若無地走著,只是大多人都在半途放棄了。我喜歡哲青在菲尼司特雷海岬時的文字,他解釋「菲尼司特雷」是大地的盡頭,在古羅馬人統治伊比利半島時,他們認為這裡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因為再往前就是連太陽都被淹沒的海水,於是他們在此建造了太陽神廟,稱此「天涯海角」,也在地圖上標記「0 KM」里程碑,也註腳「大地的盡頭,生命的開端,再過去,除了虛空,還是虛空」。
我喜歡,也嚮往這樣的「一個人的旅行」。
更多詳細閱讀&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