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 認識世界與自己,啟動未來無限可能(全套兩冊)
僕たちはなぜ働くのか(上+下)
更多詳細閱讀&訂購
作者: 池上彰
譯者: 賴惠鈴
繪者: 佳奈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24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震撼日本校園與教育界,史無前例的生涯教育書!
看過的大人紛紛感嘆:
「要是小時候看過就好了!」
☆☆青少年讀後大為感動,找回讀書的動力☆☆
對於「為什麼要讀書?」的問題,這本書給了我有史以來最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讓我有了繼續學習的動力。 (13歲,初中生)
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知道,多虧身邊有許多人工作付出,我才能這樣生活著!以後也想要做能幫助人的工作。(11歲 小學生)
本來還在為自己的未來感到擔心,但是讀完這本書之後,卻開始感到振奮。未來,我想要不後悔的好好生活。 (17歲,高中生)
☆☆父母和老師一起讀,也能引起共鳴☆☆
推薦給為了考試而認真讀書的孩子、對自己未來的工作嚮往的學生,和總是不小心把自己的理想與期望加諸在小孩身上的父母,這本書一定能幫助你的視野更加遼闊。(51歲,補習班講師)
孩子能在現在的年紀讀到這本書的話,我覺得那實在是太幸運了!(35歳,市場行銷人員)
∷
「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學科這麼多,怎麼可能樣樣精通,
這麼辛苦念書,難道是為了找份好工作?
好工作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漫畫形式的故事,解答孩子最抗拒的煩惱,
從了解世界運行的法則,幫助孩子重新看待讀書這件事,
找到學習的熱情和真正屬於他們的精采人生!
∷
從小就對念書頗有自信的隼人,在進入國中後,才發現考得好的同學比比皆是,
開始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很差勁,卻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對未來的不安煩惱變成了壓力,於是他漸漸地拒絕上學……
小優阿姨看到隼人為了未來如此迷惘,
便拿正在製作中的書稿給他看,希望能夠解開隼人心中的問號。
隼人閱讀剛出爐的稿子,開始漸漸了解人為什麼要工作,
他能順利找到自己對讀書、對未來人生的答案嗎?
▍為什麼要讀書上學?辛苦工作是為了什麼?▍
無論大人或孩子都曾經想過的疑問,本套書以獨樹一格的說明方式,
將現代社會運作的形式和結構一一拆解,給出最完整的答案。
⊙「工作是什麼?」
‧做某件專門的事,幫助了他人就是「工作」。
肚子餓的時候點了一碗拉麵,眼前熱騰騰的拉麵是怎麼來的?
當中有店家老闆、廚師的付出,而拉麵還有許多人提供食材,
像是麵條、蔥花、海苔、叉燒肉等許多的配料,
生產這些食材的人、開船或卡車運送這些食材的人,都是提供這碗拉麵的功臣。
而這些人做出的這些貢獻,就叫做「工作」。
⊙「金錢是什麼?」
‧「付錢」就是一種表示感謝的行為。
「很謝謝你,替我做了不能或不想做的事。」
「謝謝你提供我想要的東西。」
人們用金錢感謝別人付出的貢獻,
我們若對別人做出貢獻,因為值得別人用金錢感謝,
這就是在「賺錢」。
⊙「興趣真的可以變成工作嗎?」
‧把「喜歡」與「擅長」變成工作是很棒的事
找出自己的優點和喜歡的事物非常重要,
從「喜歡」和「擅長」之處出發,有助於找到將來工作的方向。
工作也是做自己擅長或符合性格的事,來提供幫助、對社會做出貢獻。
‧能把「喜歡」運用在工作上的職業不只一種
「喜歡足球」也不只有足球選手的選擇。
足球隊還有教練及管理選手健康的職務、負責經營球隊或公關……
拍攝比賽的攝影師、撰寫報導的記者、開發釘鞋的球鞋廠商,也都與足球相關。
藉由深入思考「喜歡的理由」,更能搭配職業的性質去尋找方向,
就算一樣喜歡烹飪的人,喜歡的地方和原因不同,
也會發展出不一樣的目標與道路。
⊙「為什麼要上學?」
‧學習是為了是奠定在社會的基礎,並拓展更多選擇機會
到學校的學科都與社會息息相關,工作生活都能活用到知識,
雖然很無奈,但學歷確實能增加選擇是事實!
但重點在於一面在學校努力學習、開闊自己的視野,
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專長」與「興趣」,
一面思考自己想做什麼工作、想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該怎麼辦?」
在成長的道路上,還會認識各式各樣的人事物,
感興趣的事情也可能改變,擅長的事情也可能越來越多,
就算很早就決定目標,也可能感到迷惘或變更路線,
還沒有明確方向也沒關係,只要誠實面對自己,總有一天能找到想做的事。
對孩子來說,看似遙遠的未來其實已漸漸來到,
從理解自身的興趣與專長,進而追尋人生的目的與意義。
每章節精闢的問題與解說,讓讀者思考的視野不斷延展,
清楚認識自己和社會上各種生活的方式,成為孩子在思考未來時堅固的奠基。
讓孩子不易失去方向,或被挫折打敗且懷疑自己。
更準確找到專屬自己的價值,了解自己與擁有明確目標,再不會為了讀書而讀書。
▍劇情漫畫引導╳超全面圖解補充內容 ▍
◇ 生活化的劇情漫畫與對白:
讀者可以快速融入情境當中,對應自我生活面對的境遇。
促使大小讀者共同思考,一步步解開讀書、工作與我們的關係。
◇ 詳細圖表解說:
孩子的問題或還沒想到的疑惑,
使用超好理解的插圖表格說明,不怕內容太深太難!
◇ 職場工作者的心聲告白:
蒐集各職場工作者,回答你現在所煩惱的問題!
【誰適合讀這本書?】
✔ 所有對讀書沒有興趣,每天都掙扎著不想上學的你
✔ 不想為了讀書而讀書的你
✔ 面臨升學選擇,無法下好決定,猶豫不決的你
✔ 想多了解社會運作、早點找到方向,充滿鬥志的你
✔ 沒有一天停止思考「為什麼要讀書或工作?」的你!
名人推薦
★職業媽媽、工作者、教育專家,點頭如搗蒜,集體讚聲!★
布布媽咪|Cafe de Gear創辦人
吳在媖|兒童文學作家、99少年讀書會發起人
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林怡辰|閱讀推廣人、教師
粉紅人妻CPU|喜舖創辦人
陳怡嘉老師|女王的教室
陳培瑜|閱讀推廣人
陳瑜|鏞鏞甫甫親子部落客
葉惠貞|國立清華大學實驗小學教師
蔡依橙|新思惟國際創辦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日本媒體大力讚賞☆☆
「小孩看到的世界更加廣闊,激發小孩發現自己的無限潛能。」──《朝日小學報》
「就算已經找到工作了也不能大意,開始翻看商業書籍之前,先閱讀這本書,他會指引你步向正確的工作道路。」──《達文西雜誌》
▲適讀年齡:國小中、高年級,10-13歲
作者介紹
池上彰(監修)
1950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系後,1973年進入NHK。從1994年起,便扮演「兒童周刊新聞」的父親角色經過11年,在2005年以自由作家的身分展開各式活動。他用幽默、易於理解的方式描述世界的結構和困難事件,在電視上頗受歡迎。
在台已有多本著作出版《讓人生從此改變的科學思考》(究竟)、《圖解伊斯蘭世界》(遠足)、《傳達力:以說、寫、聽的能力,翻轉工作》(天下雜誌)等。
譯者簡介
賴惠鈴
不知不覺,在全職日文翻譯這條路上踽踽獨行已十年,未能著作等身,但求無愧於心,不負有幸相遇的每一個文字。
歡迎來【緋華璃的一期一會】坐坐www.facebook.com/tsukihikari0220
目錄
漫畫人物介紹
第1章 工作是什麼?
1-1所謂工作就是能幫得上誰的忙
1-2世界是經由工作聯繫在一起的
1-3金錢和工作的關聯性
[專欄]聽聽工作的人怎麼說①你在從事的是什麼樣的工作呢?
第2章 該怎麼工作?該怎麼活下去?
2-1人生總共要花多少錢呢?
2-2工作和生活是切也切不斷的嗎?
2-3世上有各式各樣的工作方式
[專欄]聽聽工作的人怎麼說②你是為了什麼而工作的呢?
第3章 可以把興趣當工作嗎?
3-1從「喜歡」的事情當中找到想做的工作
3-2從「擅長」的事情當中找到想做的工作
3-3找到想做的工作的方法
3-4不能把喜歡的事情當成工作嗎?
3-5工作是充滿著夢想的
[專欄]聽聽工作的人怎麼說③你的「夢想」是在何時發現的呢?
第4章 幸福的工作,是怎麼一回事?
4-1有錢就等於幸福嗎?
4-2活躍的人的工作方式
4-3工作順利地人的行動的特長
4-4為了幸福的工作必須怎麼做?
[專欄]聽聽工作的人怎麼說④你是因為什麼而能努力工作的呢?
第5章 連大人也不知道的未來工作
5-1時代在改變,工作也跟著變
5-2 AI與工作
5-3多樣性(Diversity)是什麼意思?
5-4人生100歲時代的生存方式
[專欄]聽聽工作的人怎麼說⑤你是為什麼而轉換職業呢?
第6章 現在,想要傳達給你們的事情
6-1學習或上學到底是為了什麼?
6-2所謂的溝通能力是指?
6-3面對自己的人生
6-4你充滿著無限的可能
[專欄]聽聽工作的人怎麼說⑥請告訴我在工作中最開心的瞬間是什麼?
序
什是成功的人生?
在學期間,考試贏過別人,拿到更好的成績。出社會後,升遷贏過別人,取得更高的職位。或是收入勝過他人,累積更多的財富。
我們太常也太習慣,以勝過他人,跟他人比較,來定義何謂成功。
比他人好,自然是更成功啊。而且,競爭不正可以激發人類潛能。這不是一個簡單又正確的想法嗎?
本書作者凱絲‧畢曉普,前英國奧運划船隊隊員,以詳細的論述告訴讀者這個想法問題何在。
奧運,無庸置疑,取得獎牌就是成功。書中講述了許多金牌得主在衝過終點線之後的空虛感,以及隨之而來要繼續在下一場競賽證明自己的壓力。
看似相當不錯的第二名,銀牌得主,身為「第一」輸家,往往心中有著最深的遺憾。
奧運開幕時,上萬選手踏入會場,最後只有幾百位金牌得主笑著離開。絕大多數運動員帶著失落離開。而金牌得主也未必真如表面上看起來風光。
只有少數人是贏家,大多人是輸家。而身為贏家也不如想像中美好。這就是我們要的競賽嗎?這是我們希望在學校、職場或人生看到的狀況嗎?
輸贏之外,你有其他選擇。
作者談到自己在競技運動的經驗,目前的選手與教練團,已經逐漸把目光從成果(Result)轉到表現(Performance)。
不只看競賽成果是第幾名,而是整個過程表現如何。
有次作者的划船隊得到第一名回到岸上時,教練臉色不善的說:「跟我說說妳們的表現。」
隊員有點莫名其妙,我們是第一耶。可是在教練追問下,她們自己心中其實也明白,隊員開始檢討今天比賽的缺失,譬如起步後的節奏太快,無法維持。而且風向處理也不太好。
重點是為這個活動付出的努力以及持續追尋改進。不論今天是風光的第一名,或根本連頒獎台都沾不到邊,這都是要持續進行的功課。
作者也提到跟隊友兩人在世界盃划船賽的最後衝刺階段。作者一心想著划槳入水角度、划水時間,出水動作、隊友協調。她周邊的世界已經消失了,就只有她,隊友,跟船。船好像在水面上飛起來,以無比滑順的姿態駛向終點。
過了終點,作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第幾名。抬頭起來看了大型記分板。她才知道贏得金牌了。
這場比賽讓作者真正珍惜的,不是那面獎牌,而是物我兩忘,全心一致的划船體驗。
這是真正的成功。這是會伴隨你一生,一直鼓舞你前進的人生體驗。
我們必須跳出簡單的輸贏框架,檢視自己在各種活動,不論是求學、工作還是人生,是否採取一個不斷精進的態度,不斷學習的心態。
追求進步的心態,不會讓你失望。願意學習的人,不會停止前進。
不是為了勝過他人而進步,而是為了讓自己更好而前進。當你用這些全新的看法來面對自己的工作與事業時,你可以不那麼在意外界訂下的輸贏之分,以一個更健康的心態活在這世上,也更容易得到內心的真正滿足。
轉換心態,離開目前常見的輸贏二分法價值觀,不是簡單的事情。書中詳細介紹了三個C的概念,提供讀者實際行動之路。
想在輸贏之外,有更精彩充實的人生旅途?
《長勝心態》值得一讀。
綠角(財經作家)
不求常勝,但求長勝
今年四月底,讀到了一則新聞:一九六九年創下人類登陸月球壯舉的三位太空人之一柯林斯(Michael Collins)辭世,享年九十歲。報導中提到了一個我過去沒注意到的事實,亦即乘阿波羅11號太空船登月的三名太空人當中,只有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和艾德林(Buzz Aldrin)真正踏上了月球表面,至於柯林斯則是擔任指揮艙裡駕駛,停留在月球軌道上。
柯林斯的任務無疑很重要,將另外兩名夥伴送抵月球,但是也有人問過他是否感到遺憾,沒能在月球上漫步。「我當然認為我沒拿到三人當中的最佳席次,但是我可以很誠實地說,我對於我得到的位置還是無比振奮。」
本書也提到了登月計畫,做為大國競逐世界霸權地位的指標性戰場之一,只是作者採取了「月之陰暗面」的視角:「這些太空人返回地球後,心情如何?我發現了他們頻陷入憂鬱的報導。其中最早踏上月球表面的兩位太空人之一艾德林,把目睹月球時的描述『華麗的荒土』(magnificent desolation),用來形容他返回地球後的生活。」
或許,關於這個登月的故事,你還聽過更尖刻的版本:人們只會記得「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第一之外,無人聞問。所以,我們都記得了阿姆斯壯,更能朗朗上口他那句記入史冊的名言,「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以上這段敘述,可以部分呈現出作者的書寫動機:當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冒險精神,成了美蘇國力角力的陪襯;太空人往後的生活,成為了華麗的荒土,我們還一定都要當阿姆斯壯嗎?當柯林斯又如何?從國家乃至個人,總是想贏的意義何在?
「長勝思維」知易行難,甚至知之不易
本書一開場,就談到了作者在奧運划船比賽奪得銀牌後的心情:腦中一片空白,而且沒有想像中的快樂。這也促使她展開自我探索:「難道『體育』只在乎誰是勝利者?我們觀看的比賽裡,難道沒有更多值得欣賞、以及思考的面向?」
而如果將體育二字,置換成學校、企業乃至於國際政治,我們都可以隨著作者的思路,進一步扣問自己相同的問題,處在一個充滿競爭力排名的世界裡,真的有永遠的贏家嗎?畢竟拉長時間來看,我們都知道人不只是活一時,還要活一世;而且如同書中引述搖滾歌手鮑伯.狄倫(Bob Dylan)的歌詞:今天失敗的人,或許明日將贏得勝利,因為時代在變。
然而,問題就在於,本書提及的「長勝思維」,你多半已經知道了,或至少以為自己知道了,只是你非但做不到,還經常反其道而行。
根據作者的定義,長勝思維「重新定義了何謂『贏』,希望大家更廣泛地關注長期而言更重要的事;不僅重視結果,也同樣重視學習與成長;認清實現目標與抱負,少不得協作與建立連結。」但試著回想你最近一次輸或贏的經驗?輸的時候,雖敗猶榮、過程比結果重要、入圍就是得獎的話語,安慰得了你嗎?贏的時候,下一次輸得起嗎?換到選舉、企業經營、員工績效評估的場景,我們都知道眼光要放長遠,要追求目的、意義,而非只看重短期利益、營收獲利,實際上的作為又是如何?
或許,正是因為「長勝思維」知易行難,甚至知之不易,畢竟我們從語言、思維到行為,都很難真正做到「輸贏不重要」,因此在閱讀本書時,看到作者嘗試將長勝思維從體育延伸到教育、商場、政壇、國際政治時,不免產生陳義過高的疑慮。
但換個角度想,思維的轉變原本就需要時間,需要有人帶頭做起。本書提到的美國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在《心態致勝》書中提到的改變心態,從認為人的智力、能力天生不變的「固定型心態」,轉換成透過學習、挑戰就可以不斷自我提升的「成長型心態」,就是很好的起點。
一旦你相信自己是可以持續不斷改善、進化,就比較不會用一時一地的勝敗來定義自己與他人,接著就可以追隨作者提出的3C思維,即清楚思考(clarity)人生的目的、持續學習(continue learning),以及與他人建立連結(connection),逐漸培養出「長勝心態」。
我很喜歡看網球名將費德勒(Roger Federer)打球,一九八一年生的他,至今仍活躍網壇。很多名將在過了在「球場上常勝」的巔峰期後,往往選擇急流勇退,但是費德勒顯然選擇了「人生中長勝」,喜歡做的事,只要還能做,就超脫勝負,持續做。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留言列表